山城子 發表於 2016-4-14 17:39:16

山城子诗文集(第五卷)《聊现代诗》第五辑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6-4-14 17:40 编辑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1-50) [复制链接]
山城子

635
主题       
2583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1-50)

目录:
41《学习席芷的“小句子”》
42 《从王蓉的“美食诗”说开去》
43 《来自辽西走廊的清芬——读穆桂荣的诗集〈永远的节拍〉》
44   辽远而深挚的人类命运的关照——读水九的《一个女人》
45   读金金《写这首诗》好快乐
46穆晓禾《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章(节/首)深爱的魅力
47读天荒一隅的两首诗
48倘若人人都本真起来——读终年积雪《苹果是绿色的》
49情诗网情诗接龙窥秀
50一首陌生而新鲜的短诗——赏读沈河的《这个房间》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学习席芷的“小句子”》
文/ 山城子

一棵大树?
小名叫奉天?
哪个叶…是你?
那时,我们一个枝上
光合作用
太阳,共同的老人

太多风雨
我被吹到南方
斑点,思念的晕圈
多年老桠上
望不见八千里外
你是否也想起?
——选自《山城子/李德贵2007-6-13诗歌体日记》

这首小诗我没有命题,日记上写的是《学习席芷写“小句子”》。我知道,学的不像。技巧只能解决形似,解决不了神似。倘能神似,也还彼是彼,此是此。一如十二钗是十二钗,焦大是焦大。
席芷把自己写得轻灵、跳跃、蕴籍的小诗,谦称为“小句子”。她是这样说的:“曾有一阵子。我热爱于这样子敲些字。它们不是诗,只是某天里的小句子。感谢你阅读了它们。”我回帖说“喜欢这样的小句子”,于是将作品载下来细细学习。并付诸实践,也来一小首。但无论如何赶不上她。请看她的小诗:

◆ 友人来过

有人来过
轻声叩门 探问花朵
花朵开什么

苹果红 咖啡蓝
安静的房子洁净如雨
雨里的孩子不再犯头疼病

把诗写下去
把爱在心底进行到底
南国 南国
一梦百年 美丽的老去

这小诗轻灵。
轻灵在语言的省简。如“花朵开什么”,她智慧地把“颜色”这个宾语给略去了,于是有一点朦胧美透出来。又如“洁净如雨”,她是把后面谁都能想到的“洗过”给省了,于是造成比喻的新奇感觉。
这小诗跳跃。
从友人来探寻的描述,跳到写作现状的暗喻,再跃至而后的意向和美丽憧憬。
这小诗蕴籍。
她是那样地爱诗,把诗作品比喻为花朵。她说她喜欢写一些甜美(苹果红)清芬(咖啡蓝)的作品。朋友问今后的打算,当然坚持写下去。“把爱在心底进行到底”,是对诗歌的执着追求。“一梦百年 美丽的老去”——多么成熟的憧憬呀!
再看这小首: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样的小诗,正如诗人上一首诗里说的那样,十分的“苹果红”(甜美)而“咖啡蓝”(清芬)。我在我的笔记本上,读一遍,再读一遍,再读…嘿嘿!你说她涉及的素材也不是很好把握的。很大一个话题——诗或者文章“如何写”的问题呀!这样理论性很强的东西,诗人居然那样轻灵地几个“小句子”就给形象出来了。
第一节用树、云、雨暗喻客观环境,表达了诗人“我行我素” 就是要“执意要写下去”。
第二节用伞、青石路、画、画中的柳和雨,所构成的系列意象,说写诗要把形势与内容统一起来,而且行文要美,散文美要实际一些神不散,诗歌美就要动态(跳跃)起来,毕竟是两种文体呀!

坐在夜半,越品越觉着美,觉着灵气,觉着机智,觉着清芬甜美。结束这篇文吧,我要空出时间来体会诗人更多的“流水小桥的那幅画”,欣赏更多的“苹果红”和“咖啡蓝”了。
谢谢!谢谢席芷的以诗言诗之志趣和方法的授课,一个两年前就认定你可以为师的老学生,真诚的很由衷的了。
——2007-6-13夜于毛栗坡小屋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从王蓉的“美食诗”说开去》
文/ 山城子

当下报纸上,很难见到诗歌了。不过偶有例外——手头一份2007-5-29的《贵州都市报》,其上的C10版,是“美食”专版,版首就登了一首诗。虽然排版者把标题缀在了落款(作者名字)的后边,但无论如何也是诗,让我眼睛一亮。但见题为《水煮鱼》。作者的名字叫王蓉,题图位置是王蓉的“美笑”照片。看照片很陌生,不知是诗人还是记者,抑或从事演艺什么的。但这首诗确实挺“美食”的。现在我就录请进来:

骑着二八单车在胡同里自由穿梭
我们转过街角想起了第一次约会
就在这家小店你被辣得满头大汗
还要装着小菜一碗为我忙得团团转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的帅你的乖哦年年有鱼
我爱你我们去吃水煮鱼
热辣辣的感觉让我每天想你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得好你的坏我不能没有你这一切其实不简单
爱不能抽签更不能有谎言这一切其实很自然
爱情像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在于热烈的比喻和执着的反复。把“爱”比喻成“吃”,且是吃又麻又辣又烫又鲜的水煮鱼。这喻来的通俗贴切,而又热烈,分非常的大众口吻。“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的反复和复沓,令人一赞三叹那情感的热度与执度。
这首诗所以上了“美食”专版,在于大众化的笔调和大众化的题材。题材自然不是美食,而是爱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恋诗。但有读者一定看成美食诗也不无不可。那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比喻,说都来吃水煮鱼吧,吃水煮鱼就像人约黄昏后,可以体验恋情的火热与刺激——这不也挺好吗?

不由然就想及当下诗歌与大众的游离。
北京街头有位诗人论斤卖诗,有位评家依此为话,风凉什么“艺术与垃圾只一步之遥”,亏得他还知道诗歌属于艺术。不过说按斤秤书的都是“圈内人”(尽管没说都是围着垃圾转的,意思也不会相去太远),而围观的百姓大众则无人问津。很现实的游离呀!
我想,同样是歌,《阳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听众更多(有市场呀)。诚然,诗人的整体气质从不媚俗,但如何不能换个角度亲俗呢?亲俗就是走进下层,亲近下层,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束之高阁,藏进象牙塔,也没理由摒弃大众化的一脉清流。其实好的诗歌是有透视般的层次美的。眼神浅而粗的,自可美其表;眼神锐而细的,亦可美其里。这样雅俗共赏,俗者听出下里巴人调,雅者品出阳春白雪韵,两全其美呀!有这样的诗吗?没有就不提了。有的,举个例子看: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首小诗,是女诗人席芷赠诗友的。浅浅地看,树呀云呀雨呀雨巷的伞呀青石路小桥流水,古朴而美丽;细细体会,原来诗人是与诗友探讨从诗的观点和写诗的手法呢。
因之,我主张的大众化,并非以降低诗质为前提,而是设法提高诗质,使诗达到具有多层次美的那种表达。

至于情诗大众化成了美食诗,这是别一种途径,我也是推崇的。我曾写过一组花卉的的诗,贴在网上不久,就被新疆花卉网转贴了过去,那是一个网上购花的网站,这情形与美食诗的功能是一致的,也有些大众化的意思吧?不妨移帖过来:

《夏季里的三种木本花》

1、蔷 薇

四月到五月
你如期地让我心动
缀满校门右边的墙
天天相视而过

紫与粉溶染的妩媚
团团墨绿的衬托
多想在你面前徘徊留连
排一版浪漫主义的墨香

我的世界走不开工作
但已无法忘记眼神
那是一种怎样的含蓄
足以让心搁浅

2、槐 花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
对生叶。空气与阳光
都被染香了,我也被染香了

五月的路上
故意走得很慢
让思绪展开一些惆怅
淡淡的浸入从前

没人知道咱们的故事
刚展开就嘎然而止
题目还残留在家乡
老槐树下的月影里

3、冬 青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2005-5-14

其实,我这也是一种情诗,没有《水煮鱼》那样热烈罢了。但竟被网上商家看中,成了花卉诗了。这,是不是就有了大众化的倾向了呢?我以为是的。
——2007-6-15夜于毛栗坡小屋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来自辽西走廊的清芬——读穆桂荣的诗集〈永远的节拍〉》
文/ 山城子

宝贵的在里边
32开的小信封
是朋友把故乡寄来了
芳香在书页里

《永远的节拍》穆桂荣著
早就盼望了的
终于捧在手上
像突然降临的幸福
——摘自山城子/李德贵诗歌体日记2007-6-17《故乡被寄来了》

前天从毛栗坡回到家,家人忘记告诉我又来了邮件。因为外孙子中考正在进行时,注意力都在那儿了。昨天下午看电视,我才发现沙发旁的大信封,里边还有个小信封。大信封是销售“国际艺术家协会理事”的,单价600元人民币。我没有这个需求,赶紧看小信封,瞭一眼地址,就喜出望外了。故乡的青年女诗人穆桂荣出诗集的信息,去年我就知道了,因为她要附录我的一篇小文——学习她一首诗的随笔。她特意留言联系时,自然就不好保密了。所以我一直盼望着。

打开芳香的书页,就读起来。被冷落的电视不知嘟嘟些啥,我没了听觉,因为视线被吸进这本装帧好美的《永远的节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里了。一个下午,又一个晚上,我拿起又放下(琐事要做),放下又拿起(做完事接着读)。读时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辽西的春天。到处发芽,春草呀,香蒿呀,想妈菜呀;处处开花,婆婆丁呀,打碗碗花呀,季季草呀。清清芬芬,满嗅觉的快慰!

今天上午,我抑制不住要把昨天快慰的理由梳理一回。一部著作,一本诗集,一卷心情,到底是咋清芬出来的呢?我想这么理理,首先对自己有好处,因为我的分行排列缺乏这样的气息。熏染一些,吸纳一些,化合一些,我何尝不想发芽不想开花呢?自然对我的读者可能也有好处,如果其中有人也渴盼清芬起来。

卖“理事”的都知道诗既是文学体裁,又是语言艺术。不然,我才发了一点名气不起来的诗歌作品,咋就“艺术家”,且要“理事”了呢?是的,诗歌是高雅的语言艺术,它的气息,无疑是从语言里散发出来的。穆桂荣的诗语言的清芬气息,是从不同的语言侧面弥漫开来的。这些语言侧面,以我不大好的嗅觉,大致感觉到的是:轻灵活泼的口语技巧,渗透心情的语言韵调,诗性化了的乡语味道。现分述于下:

轻灵活泼的口语技巧。

如果语言有年龄的话,可以轻灵活泼,必是年轻的语言。
年轻的语言出自年轻的诗人之口。读着穆桂荣的诗,就像面对流下山来的一溪春水跳跃的水珠儿,又像草地上摇曳阳光的一朵朵初开的蒲公英,或是雨后窜动于枝间的一只只柳叶儿鸟。轻灵又活泼,青春又朴实,流畅又干净。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与诗人驾驭口语的娴熟技巧分不开的。

雨水天
小木屋长出蘑菇
我们坐在童话里相爱
春风和煦推开温暖的门
你和我像两只小蜗牛不动声色
拖着湿绵绵的尾巴
向着各自的一方慢慢悠悠地爬行
——(《回味》)

这首仅7行的小诗,口语行文,轻灵在前三行的简洁叙述,而活泼在后4行的简约描写。技巧在于叙述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恰到好处的搭配。试想,如果前三行就展开描写,雨怎样下着,小木屋什么样式,是什么部位长出了蘑菇等等,必陷入拖沓,就轻灵不起来了。而如文本中这三行,不过19个字,就轻快的告诉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美满呢?于是就需要描写了。描写也十分简约,简约在于对材料的得体剪裁,不过是推开门进去了,“像两只小蜗牛”,最传神的是“拖着湿绵绵的尾巴”。有趣极了!

春天刚刚发芽我看见一条河
在山的缝隙间直立起来
一个人同它奔跑水声喊声脚步声
都被风带走卵石披着绿色的外衣
寻找盛开的蛙鸣

这是《倾听,一条河流进春天》的首节。5行诗把叙述与描写揉在一起。仔细归纳,2-4行的后半部分是描写,余者是叙述。轻灵在“发芽”,活泼在“奔跑”之后。“盛开的蛙鸣”最具灵气,这是诗人成功合用了“移就”与“通感”格所产生出来的效果。“盛开”一般用来修饰花,这里移用于“蛙鸣”,是移就格;也是处理听觉为视觉,亦合通感的定义。

叙述的表达方式如同电影里简述的傍白,如“故事发生在1943年。”描写则关照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与声音,能让人身临其境的。诚然,诗人灵感来时,顾不及选择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只是凭借语言表达的悟性流淌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分析它的理性,明白其作用,应当有利于那种悟性的提高。

渗透心情的语言韵调。

若是语言有气质的话,可以渗透心情,必是女性的语言。
女性的语言总体上温惋细腻见长。穆桂荣的诗歌语言也不乏这方面的特点,且在此基础上,造成渗透心情的语言韵调,让读者在慢板中体味那种萦绕于心的诗韵与诗蕴的灵动。请看:

十八岁的那朵黄花
别在琴柱上
用一生的爱做琴弦
调好深深浅浅的忧伤
高兴了就弹两下
不高兴了 也弹两下

这是《暮年》一诗的后半部分。年轻时设想年迈时的生活情景,“用一生的爱做琴弦/调好深深浅浅的忧伤”。这里的“深深浅浅”已经埋下了韵味,问题是高兴不高兴都会“弹两下”。这样灵动出来语句,多么地让人共鸣呀!笔者花甲有五了,常常有事没事地追思先前的过往,就都含在这“弹两下”之中了。

夜晚恬睡在两山的夹缝
我成了幸福的小溪
绕着山脚甜蜜的流淌
(《我的大山》)

事实上诗人距离暮年还远,但时不时已经开始“弹两下”了。“我成了幸福的小溪”,美好的回忆——谁没有过父母关爱下幸福的童年呢?即或如我家徒四壁的童年,想起来也一样有幸福感。不必说诗人“甜蜜的流淌”于笔端了。

能够渗透心情的语言韵调,阅读的效果可以拉近读者,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从亲切中共鸣起来,以达艺术互动的美丽享受。穆桂荣的诗,大多都有主观心情的灵动和意味深长的渗透,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倾向,更是她诗质上的一个特点。

诗性化了的乡语味道。

而说语言有胎迹的话,染色乡语味道,必是个性的语言。
穆桂荣是辽西兴城人,与我两县之隔,语言上更是老乡了。不是老乡如何能听出乡语味道?读着她的诗,就像列车北上穿越了山海关,满车厢都是家乡味,亲切之感使我每回辽西都是热泪盈眶。心里说,到家了,到家了!真的到家了。请听:

解开房子塞满的暖气
向外流溢我跺跺脚
蹭了蹭鞋底
不带进半点尘土
(《回家》)

这里的“跺跺脚”、“蹭了蹭鞋底”、“半点尘土”,这都是原汁原味的辽西话。而其中的“脚”、“底”、“点”都是“儿”化音。我阅读的时候,读出的就是“儿”化音。不必说有多亲兴了。

细沙里埋进了自己的脚丫
你说
……英儿真像顶着花长的小黄瓜
还带着鲜嫩的刺呢
我不经意的噗哧一笑
(《走过黄花》)

这里的“脚丫”、“顶着花长的小黄瓜”、“噗哧一笑”也都是没开封的故乡语。其中的“丫”、“花”、“瓜”、“哧”也都要读成“儿”化音。
关于“儿”化音,诗人所以没都表示出来,当是照顾到阅读习惯。若是一行诗里有二、三个“儿”化音都写出来,视觉上就有些不舒服,而且非“儿”化音地区的人读起来往往分开读,而不会拼读。例如第3行的“英儿”,要拼读作“yingr”,不是分开的“ying er”。诗人处理的得当,就可以说是诗性化了吧?

将以上三点综合起来看,不难看出诗人穆桂荣所形成的朴实、轻灵、活泼、灵动和乡语品味的语言风格。朴实有利于诗歌的接近大众,轻灵适合现代阅读习惯,活泼令人愉快,灵动引人深思,乡语品味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从字里行间升起来的是一种格外清芬的气息。

啊!来自辽西走廊的清芬!来自辽西走廊的勤奋!来自辽西走廊的情分!谢谢!盼望有更多情分、勤奋和清芬,源源不绝飘出辽西走廊来!
——2007-6-18晚上于毛栗坡小屋



辽远而深挚的人类命运的关照——读水九的《一个女人》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文/ 山城子

“我的孤独是无边无际的。”
这是诗人水九在他的《我的左眼看不见右眼》文本中单独的一行。孤独,何以无边无际呢?我读了他诸多的优秀作品,寻找答案,觉得许多诗都给出了参考,但我还是选择了《一个女人》。这是个普通女人,又是极不普通的几近神话的女人。这是一个象征,一个诗化了的思想者的思想象征。这使我想及西方一件著名的艺术作品,它就叫《思想者》。我没有见过水九本人,包括他的相照,所以打出“水九”字样的时候,脑屏幕上出现的就是那个深刻在人们记忆中的“思想者”的形象。应当说也只有这种形象的思想者,才会对整个人类的命运给予关照,而且那么辽远,又那么深挚。
我想说,诗人是可以分类型的。不只“豪放”或“婉约”,也不只“田园”或“边塞”,还不止“朦胧”或“荒诞”。我想说,至少还应有“思想”与“非思想”之分。于是我就可以说:水九是一位思想型的诗人。
不止我有这种印象,冰清女士说“他对生命、对人性的极大关注和热诚,蕴涵着他对世事睿敏而富有哲理的思考”;司马策风说:“水九的长处是在对人性,哲学和宗教的综合思考时,这时的诗歌才是他”;风动说:“哲、史是水九诗歌的两大支柱”。朋友们的这些话,足可以认证水九是一位思想型的诗人。
我是说,我必须选择面对思想者的角度,才能切入水九的诗。不然,他手法上的象征、隐喻,表达上的荒诞、朦胧与暗示,是不容易读明白的——因为,我这样听惯下里巴人的耳朵,很难体会出阳春白雪的味道来。而从思想者的角度去体会,就比较容易了。

现在就试着体会阳春白雪一样的《一个女人》吧。
诗人一起笔就展开了辽远的目光:“漫长的岁月过去了;/ 漫长的岁月正在到来。”说的是人类社会,二、三百万年呀!二、三百万年过去了,而后的岁月又岂止二、三百万年呢?“漫长的岁月”的复沓,已经强调了诗人思想的漫长时空。
穿越漫长时空者谁?诗的第二节就给出答案:是“她”——这个女人。因为她以时间为梳为裳,又以奶水喂养时间。那么神秘的她是谁呢?不是上帝,不是美神,她的名字诗人说是“纯粹的幸福”。
我想,人类有过“纯粹的幸福”么?当人没有。人类社会其实只经历了两个阶段,而目前还滞足或踟蹰于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漫长的原始社会,第二阶段则是私人占有物质的社会。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极低,延续生存都是极其艰难的,谈什么幸福?第二阶段因为私人占有,就引发了连绵不绝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乃至至今也还天天都在进行爆炸与谋杀,也谈不了幸福的,更不必“纯粹” 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明天”了。
是的,诗人正是这样的思路。“明天,教堂将在她的子宫里奠基:/如果蓝图不被盗走,/ 如果,受启于橄榄树下的信仰还能维持到明天。”但还是有条件的,即理想不泯灭,和平不被破坏。即便这样,也还是太艰难,不论走那条路,也都在迂回曲折着。看来这曲折迂回还需过程,一个女人还必须耐心地喂养时间。

我老伴十几年前就皈依了佛门,每初一十五焚香吃斋,平时用自己双手“为别人做嫁衣裳”。拖鞋十双十双的东家西家,丝网花一盆一盆地送,还不断地答应你答应他。我说,世间人都你这样就好了,哪里还需要公检法?哪里还需要军队警察?哪里还会听到仇杀和爆炸?自然我老伴是不懂这个社会为何物的,她只不过是找一个精神的寄托罢了。但我每当夜深人静,思及大千世界,也不无这个想法:***,全世界人都信宗教,即或清贫一些,不也都幸幸福福了吗?哪里还会有贪污受贿、坑蒙拐骗、伪劣假冒、偷窃抢劫、**嫖娼、强奸绑架、黑恶爆炸……?呜呼!我只能呜呼这个无法抗拒的现实了。

九水是看清了这个世界的,也是看清了历史和这个现实的,因此他以诗的形式皈依了宗教,来申诉他的思思,深挚他对于人类命运的关照。“通向一个女人,每一条路都是可以解开的活扣;/ 每一条路上的所有客人都会在她的怀里安睡/ ——单纯的睡”多么宗教的善良愿望呀!然而还是逃脱不了期待。“种下期待:/ 期待,因为她而成为无限美好的事:”但这将是怎样漫长的期待了?诗人的情感其实痛苦已极,谁能理解他的心呢?“我的孤独是无边无际的。”信焉。痛苦到极致,诗的结尾就浪漫起来了:“她的子宫辉煌,/ 万物瞻仰的教堂穹窿闪闪发光,/ 全人类最象样的儿子,就要从天而降…… ”这是怎样辽远而深挚的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照呀!
记得洛夫说过:写小我的诗人是小诗人,写大我的诗人才是大诗人(大意如此,原文记不详了)。我赞同这个观点,因而我说水九是一位大诗人。
——2007-6-22于毛栗坡小屋

附:《一个女人》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
漫长的岁月正在到来。

时间,是她的梳子,也是她的衣服;
她供养时间,饥饿时,喂之以奶水;
仅仅因为哺乳,她的生命成为了纯粹的幸福。

明天,教堂将在她的子宫里奠基:
如果蓝图不被盗走,
如果,受启于橄榄树下的信仰还能维持到明天。

她的港口将继续接待朝觐者:
动物们梦见她的世界,会磨短獠牙,
准备好善良,读完人类所有的历史之后到来;
而征程漫长,那些来自非洲的黑人,
已走得皮肤变白,眼睛发蓝;
而道路曲折,太曲折了,那些背负黑夜的人,
皮肤会越走越黑,黑得让灵魂恐惧,以至于魂
要从另一条路上迂回前进;
而另一条路,早已独自迂回。

通向一个女人,每一条路都是可以解开的活扣;
每一条路上的所有客人都会在她的怀里安睡
———单纯的睡:
卷起地图当枕头,
缩小天地为种子:
是时候了,要种,就在梦里下种,
就种在她的目光温柔处:
种下世界,
种下记忆,
种下期待:
期待,因为她而成为无限美好的事:

只要她还在梳理,
只要她更换新衣,
就有的是时间让世界新生,
有的是时间,等着仅以美的名义
宣告世界无罪:

无罪之世:
她的子宫辉煌,
万物瞻仰的教堂穹窿闪闪发光,
全人类最象样的儿子,就要从天而降……
2005-4

读金金《写这首诗》好快乐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闲来阅诗是快乐的事。
居于夏日风凉的黔中自己的家里阅诗更其快乐。
今天又来读从网上载下的金金的《写这首诗》就更其更其了。
金金写道:

我随灯转啊转啊
转到窗户上就成了正方形

初读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正方形”给抓住了。一个“正方形”随处可见。可是,可是人,一个诗人,一个正在写诗的诗人,她咋可以成为正方形呢?嘿!她就成了,成得好新鲜,好别致。她是在扑捉意象哩!诗是要用意象说话的呀!

我回头一看,雨的声音落下来
前面一只小虫在地板上画地图

“正方形”从窗子处“回头一看,雨的声音落下来”。哈哈!诗人的眼睛是可以当耳朵用呢!这是说写诗还是要用修辞格的,比如“通感”。不通感的是“小虫在地板上画地图”。诗人意思是说写诗还须细致观察,观察细致选用的意象就有质感,而不是从虚到虚。

什么白,什么透明,什么发亮
当腰疼的时候就直不起腰来了

承接上节,继续寻找可为意象的素材,那些白的透明的发亮的。突然就腰疼了,这样活泼的跳跃,是诗的特质要求。而直接的隐喻,是说写诗也要克服困难,写诗的过程本身就是要克服选材、构思、表达,特别是创新的困难。

为了变成蓝,黄
在找自己的颜色

“自己的颜色”,就是个人风格。因为素材已经很丰富了,系列意象也成竹在胸了,问题是如何行文成自己的风格。

隔了好久,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从圆珠笔里放出来一点墨水,写成这首诗

“隔了好久”——看来一首好诗,一般说不是瞬间的事,需要思来想去,甚至颠来倒去。我也写诗,我就是思来想去,颠来倒去。这才“写成这首诗”。

笔掉了,我又捡起来
2007.5.21

不是画蛇添足。诗人是说诗的结尾特别讲究,甚至比开头还要讲究。开头是要抓住读者,结尾是要留住读者。留住其实比抓住还重要。只有留住了读者,诗人欲传达的美学价值,才会变成社会价值。

谢谢金金留给我快乐!留给我如何用诗的形式讨论诗的写法的智慧的启示。
——20070714于家里。

穆晓禾《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章(节/首)深爱的魅力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文/ 山城子-李
   
这几天在“华语文学网”徜徉,不经意间就被一股异香牵引,抬头一看,原来是“玫瑰园打开了窗口”。呵呵!长长的一排,标识从1直到99,能不香吗?我一个一个窗口地驻足,每一驻足视线都被久久吸引,情感都被深深打动,审美都被徐徐打开。这儿,真的是太有魅力了,一种深爱的魅力。

魅力之一:明白晓畅,诗性化的口语表达。

一个人住在城市,没有什么地方可去。
每天,每天,我俯桌写作。过着一种寂寞的日子。(《窗口(一)》)

这是全诗的开头。很从容平静的叙述,就像画外的旁白,明白而晓畅,让你想象出诗人日复一日,孤独寂寞的写作生涯。自然又不能全是这样的句子,全是就不必分行了,那可能是一篇美丽的散文。这里更多的是诗性化的口语表达。

她不是那一只鸟儿,她的翅膀小小的,不敢大声说话
她怕惊醒我的笔触,她还是惊醒了我遥远的梦,梦中我的文字。(《窗口(二)》)

诗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口语入诗就要艺术起来。艺术起来的口语,就是诗性化的口语。我随便摘的这两行,怎见得是艺术的呢?因为诗人在几乎不见痕迹的用修辞格。两行中的“她”,如果暗指某种事物,就是拟人。而你要是觉得“她”就是爱人、情人、恋人,那就是拟物了。不想分清,则可统称为比拟。文本中提及的被惊醒的“笔触”、“梦”、“文字”,也统统属于比拟。其中一处还用了顶针。应当说,语言艺术大抵都是依赖于积极的修辞方法来实现的。

不说话,只是盯着我,盯疼了我第三颗纽扣。
捣衣女,你窃走了我的上午,让寂寞的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窗口(三)》)

前行的“盯”用了复沓,“疼”用了夸张,“第三颗纽扣”是拓展了的借代——借用心隐藏的位置来代替心。在《窗口(十一)》我还读到“盯疼我衬衫的第二颗纽扣”,我想这里穿的是中山装,而那里是开领衬衫吧?反正都是指代其后面的心。后行“窃走了我的上午”是用了异配,“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是用时间状语置换主语的一种创新出来的修辞格。或许可以概念为“换主”吧?将来谁写《修辞学的沿革》,可以到这里找例子。
例子实在比比皆是。如不皆是,仅仅像我们生活中的口语,必陷入一味直白而苍白了。正是因为比比皆是,才显出诗人诗语的美丽和魅力。

魅力之二:轻灵的跳跃,意象的抒情。

那踏着秋踏着雪走来的信男信女,草穗闪着淡淡的光晕。
我注定为一个字负债累累,为无法说出而已说出的一句话。
冬天与春天比邻,一只鸟儿绕着窗口飞行。(《窗口(五)》)

第一行是行内的跳跃。信男信女从秋至冬,跳到草穗。使语言的内涵概括了四季。概括了四季的语言,构成的意象抒发了执着的深情。什么这样情深呢?
第二行字面上,或者说意象上的跳跃,就落实到那句话上了。什么话呢?当然是“我爱你”,还能是别的话么?
第三行又跳回季节,带出“一只鸟儿绕着窗口飞行”的意象来。这个意象就象征或隐喻着诗人深深爱着的事物了。

小草在歌唱,每朵花都有一颗心
我看见过众多动物会流泪,会有哀伤的眼神
这是某个人的隐秘,思念一个人一定会留下烙印
会烫伤脾胃,会在某处深埋一粒种子(《窗口(五十七)》)

这四行从植物跳跃到动物,再从动物跳跃到人类,及人类的行为上来。四行诗递升出三个意象,将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一步紧似一步地张扬,落脚到“深埋一粒种子”。什么种子呢?当然是“爱”的种子。
尽管每一个窗口都不是很大(均匀得都是12行),但这逼仄的空间并不能妨碍诗人笔触轻灵的跳跃。而每一次跳跃,都是为了结构一个新的意象;每一个新的意象,都是为了更深入的抒情。
可以说,穆晓禾的“窗口诗”,章章(首首)都是这样小雀子般轻灵于繁枝密叶间,跳着、啭着、啄着,像一个个特写镜头的叠印,令人目不暇接了。

魅力之三: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

象征和隐喻,是现代诗歌(特别是后现代流派诗人群落)常用常新的手法。穆晓禾的这部长达99个章节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这个“玫瑰园”就是象征,它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幸福。而打开的“窗口”,就是吸引,就是诱惑,就是徘徊留连,同时也是可以进出的爱门。如何出入呢?就有一只小鸟,飞过来,飞过去的出现在许多章节中。这是作品给我的总的印象。
至于到具体的文本,其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请看:

但我们会置换你我,置换瓶子的形状和颜色
水至清则无形,情至爱亦无形(《窗口(六十九)》)

第一行的“瓶子”,其象征意义很是朦胧。从浅层的意思看,那应是爱的形式,而“形状和颜色”则是爱的内容。但我读这一章的感觉,诗人说的绝非男女之爱,诗人是在论诗呢!这一论诗,文本中的“你我”也不是“你我”了,而是诗(你)与诗人(我)。这样那“瓶子”就不再是象征,而是诗的形式的隐喻了。就是说,诗的形式也要不断的创新。事实上,这部“窗口诗”,就在形式上实现了宏观的创新,这正是我所以踌躇于将每个“窗口”,是数量为章,还是节,还是首呢?
第二行的两个“无形”,则是对“不断变化”,亦即“创新”的隐喻。实在迷离的可以。

三十三年过去了,我每打开一扇窗口
都惊讶于窗口处的花朵,一朵朵无名的花
于是,我的人生无语相向,默不作声(《窗口(八十五)》)

这三行诗中的“窗口”、“花朵”、“一朵朵无名的花” “无语相向”、“默不作声”,在构成的系列意象当中,形成了一个隐喻链。那“窗口”其实就是诗人不舍须臾的电脑屏幕和网络页面,“花朵”就是诗人挚爱的诗,“一朵朵无名的花” 是诗歌论坛网友们贴出的新作,“无语相向”、“默不作声”,形象地概括了孤独寂寞的诗人生。

站在爱情的季节的人
你不要做一位卖伞者
你要盯着我的眼睛,盯着来路
盯着那个四处躲雨的人
用一把伞告诉他一个消息
拥有伞的人是幸福的
每一把伞上都竹刻着一个人的名字(《窗口(二五)》)

这第二十五个《窗口》,也许是从《雨巷》里生发出的灵感。被我略去的前5行诗,已经能说明我的判断。后面这7行,又是一系列的迷离扑朔的隐喻过程。这里的“伞”,已经不是《雨巷》里的伞,而是《雨巷》,是诗。诗是最高雅的文学形式,是最高雅的语言艺术,是性情中人的精神家园。因此“不要做一位卖伞者”,诗是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商品化。“来路”是源渊流长的中华诗脉。“四处躲雨的人”是迷失了精神家园的人。“拥有伞的人”是酷爱诗艺的诗人。而“每一把伞”就是每一首诗。经过这样的理解,诗人于诗的深爱之情之原因之幸福感,就跃然于界面了。

魅力之四:冷静的哲思,现代的警句。

循着这一排窗口的徜徉徘徊,感受的不仅仅是缤纷绚丽,也不仅仅是缠绵悱恻,时不时就从窗口飞出一只纸飞机,或者一只翩然的妩媚,令人惊讶、惊喜,而又惊慕。我想说的是诗人那种冷静的哲思,并从哲思中凝成的现代的诗的警句。

你离我越近,我就越看不清你的容貌。(《窗口(三)》)

表面的直叙,已经道出了无数零距离真实的视觉情形;而透过表层深入进去就遇到了“遇事者迷,旁观者清”的格言。隐藏在深层的道理,如果从诗的创作上来说,诗人距离自己的作品是最近的了,每有篇成,不知优劣,急于贴到论坛,期望斑竹加精,留下的文字却说你是流口水。而有时仿佛不经意的几行发表出去,又赢得一片赞扬。我是深有感触的呀!

人走过的地方就是路,一只脚迈过另一只脚迈过的空间。(《窗口(十四)》)

想到鲁迅先生关于路的名言,那时人人皆知的了。这里的“一只脚迈过另一只脚迈过的空间”,说的何等的符合情形,何等的艺术,又何等的出新。诗人们哪,沿着你酷爱、苦爱、哭爱的事物走下去吧!

四季充满了年年,快乐的人寻找一把椅子落座。(《窗口(十五)》)

呵呵!我认定的哲思警句就是某种艺术的实话实说。“四季充满了年年”,哪一年不是由春夏秋冬序列的呢?“快乐的人寻找一把椅子落座”,谁最快乐呢?当然是拥抱诗的人。我本人就视诗为人生雅伴儿,我也是快乐的人。落座的那把椅子,是椅子也不是椅子。坐在屏前就是椅子,漫步旷野的孤独不是椅子,却是诗生活的椅子。

这一生,这一世,我只与人间美好的词语为伴(《窗口(四十三)》)

这一句,应当输进注册时那个“签名”的位置去。我签的是“诗是人生的雅伴儿”。不知穆晓禾是否这样或那样地签过?签到这个位置的词语,无疑都是很有些魅力的句子。

魅力之五:雅俗共赏,多重的审美。

十几年前,我就幻想自己能写出多重审美的诗。但也只停留于幻想,因为一直被传统的直白桎捁着,脱不出身来。现在经过网上的不断学习,觉得并非很困难了。今天学习穆晓禾的诗,又注意到了这一点。

南方以南,春天来路不明,我看见你清靓的身体。
我们失约了整整一个世纪,我将为你守护在季节的两端。(《窗口(五)》)

这两行诗,我可以理解为青春涌动时,意象中就看到了所爱“清靓的身体”,好长时间没有约会了,正处在雨季的你呀,我要百般地呵护你。
你却可以理解为你所爱的这个诗的春天,是从哪里绿起来的呢?看到其中令人高兴的诗脉的涌动。屈指而计已经有百余年萧条了,为诗的繁荣,我们应当揉传统与现代于一炉,努力出新才是。

你和我,明天是今天的枝桠和花朵
我们穿着农装,迎着晨露,迎着昏鸦
迎着一条通往葡萄庄园的小路,担水的人
一路滴答,一路青草,一路的春天
你是我的爱人,你是我的前世和来生
你渐渐发胖的身体,倚伴家的门框
我只有抱起你,才能通过这一段人生 (《窗口(二二)》)

这大半首诗,我可以读出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和享受,不乏执着、甜蜜、美满,也不乏真诚、纯情、深挚。
你是个诗人,对诗的炽爱一如对爱人、情人、恋人。不乏对现代诗繁荣的期待,要朴实、向下、真实、要有声有色有味。诗人爱诗不仅仅是这一辈子,冥冥中前世来生都爱的。此生必为诗的繁荣,为诗的走进寻常百姓家而努力,携诗而前行。

当我们重新认识爱情,了解它的价值
我要紧紧地抱住你,抱住过去
抱住一只土做的陶罐,水样的女人
抱住被爱包围的遭遇爱情的人 《窗口》(二四)

这四行我可以从字面的意义读出缠绵的浪漫,你作为诗人,一定会读出“重新认识爱情”,就是重新认识诗,抱住现代,也不放弃传统,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营造时代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徜徉穆晓禾的玫瑰窗口,从整体上看,宏观地看,就设定了多重的审美。
首先是大众化的审美,集中在爱情上。乡下转贴时写下的按语是这种审美的代言。按语说:“这是一部用诗歌来表达爱情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九十九个章节来诠释令人心悸的情愫,把爱与情完全地呈现在你我的面前,像一盏灯火照亮了无数个在爱情里沉迷的男男女女,也让无数的孤男寡女为之感动和落泪。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哭诉,情的冗唱,是献给爱人的99朵玫瑰,在网络里曾被无数的人所喜欢。”
非大众化的审美却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审美是基于现代诗的特点而实现的。具体说就是现代诗的象征和隐喻手法的普遍使用。再具体到这部诗作上,如果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博大的象征,或者是广泛的隐喻,那末诗人倾注的深深之爱的审美指向就可以随着读者所爱的不同而转换了。我觉得诗人穆晓禾再这部诗中,更多时候是把诗喻成了爱人,因之所抒发的深沉、深刻、深挚之爱之痛之喜,便都是对诗而言的。如果读者是画家、是歌手、是演员,是完全可以读出他们为事业的发展而歌而哭的共鸣的。
这就是诗的多重审美,只有多重审美的诗,才可以雅俗共赏,才可以普及,才可以重建人类最高雅的精神家园。

呀嗨!这玫瑰园呀!这99个窗口呀!凝结了一个诗人的执着、睿智和才华,昭示着真爱、挚爱和深爱。如何不魅力而又美丽呢?
让我北望中原大地,向诗人深深地表示谢意吧——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诗的天光正在亮丽起来。
——2007-7-29/30余文化村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7-50)

47读天荒一隅的两首诗
48倘若人人都本真起来——读终年积雪《苹果是绿色的》
49情诗网情诗接龙窥秀
50一首陌生而新鲜的短诗——赏读沈河的《这个房间》

读天荒一隅的两首诗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在网上阅诗,遭遇的大多是语言的生硬拼凑,意象的支离破碎,和意境的模糊不清的东西。那些,只能是汉字杂乱无章的排列,而且排的很急,五笔打出的形近错字,或者拼音打出的白字,来不及纠正,就浮躁到网上了。诚然,好诗还是天天能邂逅,否则就没了兴致了。这情形有点像在海滩上拾贝壳,总能在新一波潮水的推拍下,目击那些区别于一般的美丽来。

今天觅至天荒一隅,这是个“为别人做嫁衣”的地方,但也有两只素色的贝壳翩然入目。我很喜欢,喜欢它的朴实别致的美,喜欢它的森林草场和庄稼地般散发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清香气息。哈!怎么看都顺眼的两只素色贝壳,一只叫《小叶樟妖精》,另一只名为《自留地》。看标题,前者隐含着一种传说美,很想看究竟;后者却是明显着历史印记,如我一样经历的人就不能不驻足。

好诗共欣赏,就先请出【小叶樟妖精】(这是原样)。天荒一隅好像不注重名字,也不把大号缀在标题下。

秋风里
草甸子轻荡起
已泛微黄的波涛
草丛深处
小叶樟妖精
时隐时现
她身后横卧的草捆
流有绿色的液体

我看见
小妖用极快的速度
收割自己
就对她说
跟我走吧
去江村
去江边的那一间不大的茅屋
用我的爱
抚平你的伤痕
  (2006-02-11)

第一节诗人用了草甸子、草丛深处和小叶樟妖精三个明晰的意象,如从远及近的三个镜头,显现了一个农牧女郎劳作于秋的图画,很具有欧洲写实派油画的淡雅色彩。这样的色彩效果,是通过诗人朴实明白的语言实现的。令我惊讶的是这个“小叶樟妖精”,天荒一隅也不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么诱惑的‘外号’是如何得来的(一定有艳丽或者凄美的故事哩),仿佛他是专门写给他们老知青朋友们看的,大家都清楚呀!

但做为诗,自然不能面面俱到的,补叙一类那是小说散文的常用,诗歌却是不必,他若真的补一笔,那图画就不好看了。而且,就没了我这样读者在这猜测和想象的余地了。

从第一节就读出了文本中的“我”,是在瞩目前方了。第二节果然就以“我看见”开头,并以简洁的叙述性语言展开。显然已经走到了跟前,很坦率的表白,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已经和盘托出。这样的和盘托出,妙在让读者有了更大的余味咀嚼:“我”这是第几次表白了?小叶樟妖精答应了吗?没答应会什么故事发生?答应了又会有什么故事发生?若在梁晓声或叶辛的笔下,不知又会产生出怎样的揪人心肺的电视连续剧来。一句话,这样的诗才是有生命力的诗,一百年以后我还原意读。

再看看【自留地】吧!有自留地的年代,从我读初中时就有了。我家的自留地就在房后,三、四分大小吧。种些苞米解决青黄不接时“啃青”,土豆白菜也是家家必种的,还要栽上大葱,大葱蘸大酱的口味至今不改。那举步维艰的公社时代,是如今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困窘和尴尬。那时我没做过知青,我比老三届恰恰大了一岁,看来知青也有自留地,因为同样是公社社员呀!果然有:

村子北边的自留地里
瓜秧子已开始枯黄
那些被叫做小辣椒的辣椒
泛起成熟的红色
收获的马铃薯
一堆一堆
堆在翻过来的黑土上
这是记忆里
三十多年前在农村插队的情景
现在不知道
农村还有没有
被叫做自留地的土地
如果有
咱再去搞一块
好在春天到来的时候
播种诗意
2006.11.06

前7行应为第一个层次。依然朴实的描写,枯黄的瓜秧子、红了的小辣椒、刚起出的土豆,就叠印在我的面前,黑土的气息弥漫开来,让我感到格外亲切。第8、9行过渡,第二个层次进入晓畅的叙述,落到“播种诗意”上。意境上看似淡薄了些,但应当体会到做为当年的知青,他们都经历了独特的人生际遇与变化,三十年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心境的变化也随时代大落大起,因此才有了“播种诗意”的崭新的向往,那与当年滞于土垅的人生境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问好天荒一隅!谢谢你给我带来的这两只素色的美丽和欣慰。
——2007-7-31于文化村。

倘若人人都本真起来——读终年积雪《苹果是绿色的》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文/ 山城子-李

有一句老话,叫做“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这里无疑蕴含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推理,同时也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哲学认知的揭示。从网上读到终年积雪的诗作《苹果是绿色的》,就不是一滴水了,而是一个苹果,一个绿色的苹果。
诗人是以成年人的角色,面对孩子进行启蒙,于是就采用了孩子也能听明白的语言来说话。这“孩子”自然可以理解为诗文本主体形象(父亲或者母亲)的孩子,也可以放大理解为所有的当代未成年人,毕竟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明天。关心孩子,就是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呀!

我想说,好的诗作,都有多重审美的特征。终年积雪的这首诗至少是双重的审美,其一是对自己孩子的真爱和珍爱的审美过程,其二则是对国家与民族前途忧心和关心的审美过程。

请看诗的第一节:

  孩子,苹果是绿色的
  它是从树上结出的
  树是绿色的
  这是你本来就知道的

以“孩子”开头,亲切有加。实话实说的行文,是为后面的“本真”作铺垫。没有铺垫,就不好起势。这应当是大家熟知的写作技巧。

  至于后来你看到了红
  看到了黄
  还有种种的苦涩香甜
  这只是后来的事
  孩子,你应该先从绿
  认识一个苹果

第二节过渡。依然简洁语言行文,循循善诱。提及“红”与“黄”,但强调“这只是后来的事”。这是委婉地启发,让孩子自己去想未出现的那个“变”字。再亲切地叫一声“孩子”,承接第一节的两个“绿”字,把意象的重心立在“绿”上。“绿”是什么,值得这样重视?从象征的意义上说,就是后面文本强调的“本真”,从手法上说就是起势了。而“认识一个苹果”,就是认识一个社会呀!

  就像天空
  它是蓝色的
  不管你出生时
  是否真的赶上了阴霾
  或者雷雨大风
  它就是蓝色的
  本来就是

第三节生怕孩子理解不了那个苹果的意义,还要打比方,具体到天空的颜色。这一组意象的扩展,是要把诗势造的厚实起来。这样的造势或扩势,就有了逸出苹果,抵达社会的隐形含义了。

  孩子,爸爸无法让你从生活
  认识本真
  但完全可以让你从本真
  开始生活
  这是我所能给你的全部
  好了,就这些

第三次地亲切一声“孩子”,修辞上叫反复,是为了加重关爱的情感。孩子年幼知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只能肤浅于表层,因此确实无法让他们“从生活认识本真”。“本真”一次的露面,诗也就高潮到落势了。当然真正的落脚点是第二个“本真”的跟至。然而诗人声明“这是我所能给你的全部”。“全部”一词的使用,可以张力到全心的情感的倾注。

回过头去玩味,诗的暗线才可以明丽起来,进入第二次审美。那应当从第二节的“红”、“黄”、“苦涩香甜”开始,前面的颜色,后面的味道,共同暗示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变好和变坏,拜金主义的横流,享乐主义的泛滥,资本的诱惑,道德的沦丧,已经尽含其中了。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象的加剧,如何不令人担心和忧虑呢?第三节的回顾,诗人用隐喻的手法模糊地概括了社会沿革的历史,仿佛是印证这种变化的必然,透露了一种无奈的忧患意识。
也是啊!跻身弱势群体的诗人,所能做的大约只能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了,或者说也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既然不能使迷失的成人回归“本真”,走回真善美,那么就从孩子开始吧!同时也不排除诗人的一种愿望:倘若人人都本真起来,至少在不久的将来,那不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世界了吗?

最后我想说,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洁晓畅,是诗走向大众化的通行证;而意境的多重审美效果,是上扬现代诗质量的保护神。“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苹果可以概括所有水果的生长过程。让我们的诗作也回归本真吧!

问好终年积雪,愿你融化出更多的清流,滋润荒旱的大地。
——2007-8-2于文化村

《仰望,继而盼望》
——赠诗友终年积雪
文/ 山城子-李

站在高原的山脚下
有人仰望,继而盼望
持续的盛夏高温
如何不走进你的上苍

那样的纯洁银白的思想
终能化出清流
荒旱的大地幼苗干渴呀
何时才能磅礴流淌

品尝你的一个绿苹果
甜酸中有无限希望
很想引种这样的品种
让山城李长成苹果模样
——2007-08-02于文化村

情诗网情诗接龙窥秀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文/ 山城子-李

伴随着网络诗歌的兴起,诗歌接龙现象火热了许多诗歌论坛。今天兴致地载下了
紫穗穗整理的情诗接龙一大堆,就浏览起来。
排列无可挑剔,都是短制,大体都两三节,每节四五行。就沿着文本走我的视线。期望他们能抓住我,用语言,用意象,用意境,用手法,用真情。
但不是一下子,或者两下子就能抓住我的。毕竟不是黛玉与史湘云,后面有曹雪芹统一构思,那雅致的意象缤纷而至,就进入一个美丽的境界了。
曹雪芹不在接龙现场,谁来都是匹马单枪,且只能晃一抢砍两刀就拍马而去。下一个来接招,或武艺精良或不学无术,或拼于拳脚或怀揣暗器,游戏过程就难免乱了阵法,错了脚步,参差于流畅生硬,迷惑于方位走向,踌躇于破碎支离。真情煮成了夹生饭,手法失之于难以默契,意境拼凑不起来,意象各有个的含义,语言复制了南腔北调集。
自然事情不能只看一个面,另一面过程的欣慰、热闹、趣味,实在也是一种积极高雅的消遣。何况还能觅到一些心有灵犀之作呢?紫穗穗贴出帖子是让过往诗友从中选出5首来。我数了一下,一共是24首,这个20%以上的优秀率还是挺概率的。我一首首地品味过来,依我的目光可窥之秀还真就是5首。我们不妨一首首窥其毕竟秀在哪里?

《和你在一起》

我看见你身体的葵花
看见了放置在阳光下
金光灿烂的原野
作为背景,我想一生一世
住在葵花的根底

我是一股流浪的水源
跟着黑暗的向度和轨迹
想让你的内心,充满水银的光泽
子孙后代密密地,在我乳汁里
饱满,茁壮

我会将火焰藏在胸口
化为沃土里最细小的分子
每一个毛孔都朝向你
我的亲爱
2007-8-2 16:09

哈!是一株向日葵,美丽而向上,朴实又丰满,可以依赖呀!第二节的“我”,显出女性温馨的希望和母性的贤良。第三节进一步抒发女人对自己男人的全身心的投入与爱恋。读了这首诗,我也想长成一株向日葵,以待这样可爱的女人来到我的根底了。

《伤口》

她在镜子里
仔细地画山画水
画一枚樱红的玫瓣

她不敢开口
她怕她一不小心
将心中的苦酒打翻

她还怕,唇角流出的熏香
醉了夕阳,红了晚妆
2007-8-2 13:45

第三人称写出,仿佛出自一人之手,绝没有丝毫的“接龙”痕迹。虽然短短的8行三节,不过58个字,其内涵质量很大,沉甸甸的感觉。甚而至于是一个中篇的故事,凝练其中了。第一节复沓用喻描摹“她”化妆。第二节洗墨如金的暗示了她曾经的爱的创伤。第三节暗示“她”迟来的幸福之恋正在进行时,与开头密切呼应。难得难得!我由衷地祝福“她”,且不去惊动“她”,让“她”把爱的山水画得更动情动意吧!

《绿叶》

在你心底的封面
在你忽略的天空
在你香甜的梦境
我一直踮起脚尖
静静地呼吸

四季无情地走过
我不忍哭泣,不忍
用牵牛的藤蔓
阻隔你千山万水的视线

我愿意安静地
在原地,静静地茁壮
静静地听你离去的脚步
在一片荒芜的水湄
安祥地陨落
2007-8-2 12:02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我”,象征以“绿叶”。多么好的一枚绿叶呀!第一节排比开头,张显了“我”对所爱男人的无所不致的爱意。诗人用“垫起脚尖”的意象来凸显“我”的痴情和不动声色。显然是在等待所爱对她的发现。一经发现,那将是怎样的幸福呢?但无情的是所爱志在四方,好像又没有感觉到那“静静的呼吸”,决定远行了。尽管“我”爱,正因为“我”爱,爱得为他着想,才不阻拦他呀!这是何等的珍爱和真爱呀?第三节更令人感动,接龙的诗人照应第一节的叠词“静静”,连续反复,“我”会很好地生活在故乡,当然是为了等他,即或等不回来,也依然不嫁,直到默默地老去。但愿天下这样的绿叶女人,都能获得幸福!

《雪中的美丽》

我戴着小红帽
陪同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回到那冰天雪地的世界

森林里举起盛大的狂欢仪式
东西南北中,宇内同庆
幸福被释放,漫天都是精灵的眼泪
每一滴都是快乐的飞扬

童话是孩子的天堂
也是我们的乐土
我们不在悲伤里泅渡
要把彼岸的鲜花,布满世界的瞳孔
2007-8-2 13:19

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快乐的,爱情是纯净的。不幸的是当下的一些年轻人,我说的是一些,比例悄悄不断增大的一些,被铜臭熏昏了头,陷入“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学坏就有钱”的泥泞,不能自拔。弃了爱情的纯净高雅,降格到动物性,剖坏了一个个本应和睦的家庭。诗人们可能正是从这样的客观事实出发,反其道而借用童话来渲染爱情应有的模样。年轻人呀!让我们回归童话般美丽、纯净、快乐的爱情里来吧!

《青瓷》

一个梦
暗恋着另一个梦
梦的纹路,在瓷器上显现
沙漏的时光,沿着中国
文明的古道,烧铸得
越发青翠起来

汗水夹杂泪水,窑炉和风箱
将西厢、红楼、三国、水浒、金瓶梅
蝙蝠、盘龙、彩凤、莲花、孔雀、貔貅
无数典故和野史,出没显现在洁净的白瓷
那个梦启航,坐在时光和红颜的台阶
用一个又一个梦的青釉,接龙
龙头咬住蛇尾,击鼓传花

这是一首对情诗接龙活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以价值珍贵的“青瓷”为象征,以“梦”为暗喻,以古文明及文明中的文学、艺术的具体现象为意象,造成了一种亘古的美丽境界,从而极力推崇了这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创新风俗的最为高雅的精神审美活动。

诗友们!诗人们!请不要介意我文章开头的一分为二观点中提及的那些不足,足与不足总是相对的。也许(也许不该用“也许”,而用“肯定”)明年再从若干中选出5首来,回头再比对这5首,就相形见拙了。
——2007-8-9下午于文化村。

一首陌生而新鲜的短诗——赏读沈河的《这个房间》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读诗,就走在了大草原上,喜欢放牧视线于无边的植被。掠过无序的枯萎,忽略泥泞和莫名其妙的荒芜杂乱,寻觅陌生而新鲜恣呈的去处。
今天很有些秋凉之意,薄云渐沉,不经意就悄悄洒下几滴雨来。天气很和谐我室内的心情,于是乎虚拟了自身,隐匿而行,步入了无边。远远的见一条河蜿蜒而来,凸凹着细腻的流姿,悠扬着依稀的轻韵,朴实着浅淡的色彩,不事张杨地流经了我。印象好深刻。

从河水趟出我的脚丫,踩上舒软的沙滩,坐下来回未感觉,流连所见,于我这个朽迈年龄适宜的最陌生而新鲜的莫过于《这个房间》了。

这个房间
接住底穿洞的鞋,接住日子的炭火,接住生活的味
接住床上的缠绵,接住书上的文字
接住小孩的哭笑,接住老人的叹息
接住四面的忧伤,接住八方的幸福
接住划过脸上的闪电,接住与耳朵亲近的鸟鸣
接住时间的嘀嗒声……

其实陌生和新鲜须是“而”在一起,才是上乘的欣赏。《这个房间》的陌生而新鲜在于诗人一口气地复沓了一个司空见惯的词,一个没有色彩的词,一个在这个场合无法显示动作的动作动词。呵呵!设若这第一节诗没有“接住”如两根立柱般地支撑起来,那就不是房间,而是一堆乱泥杂着瓦砾了。
后天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了。许多风雅论坛早些时日就开始抛绣球了,女孩儿家抛,男孩儿来接,很是热闹,以致弄得我眼花缭乱,忘了朽迈,一扬手也接住了一个美丽。这样的“接住”才是最本义的“接住”,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打勾的造句。你一个“房间”,又没长手,也没意识,懂个什么“接住”呢?还离奇地“接住小孩的哭笑,接住老人的叹息”“ 接住四面的忧伤,接住八方的幸福”,那哭笑、叹息、忧伤、幸福等等,统统不是绣球,咋可以接住呢?统统地给你打╳,说罚你再造100个句子,造不完别来上学。
自然不能埋怨某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为这“某一部分”没有实践或学习过“拈连”辞格,不懂一个用于甲事物的动词,是可以用于乙事物,从而造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模糊美的语言效果的享受。也不必埋苑某些传统的诗评家或不传统只是装作传统的网人,对中国现代诗所谓“反语法”或“不合语法”的指斥,因为这个“某些”也许只知道语法,不知道修辞,或不知道不常用的修辞格。不知道实在是不可怪也。
“接住”一词的连续12次的拈连,我没见过。因为没见过,才有陌生感。又因为其中拈连的句子又镶嵌了其它一些词类活用,所以新鲜。

窗外,一大堆阳光
接住2平方米,卧在地板上,微微地移动
一棵树,与房间近在咫尺
接住0.2平方米的影子,紧压在阳光上面
2007-3-19

行文进入第二节排开4行,这首诗就结尾了。拈连继续,使“接住”一词的反复再增加两次,同时还用了移就(一大堆阳光)、拟物(卧在地板上)等积极的修辞方法。
哈!一首仅11行的小诗,就用了14次拈连、4个形容词或动词用如名词,以及明显的长排比、多反复,再及不明显的2个“异配”( 日子的炭火、生活的味)、1个移就、一处拟人(与耳朵亲近)、一处拟物,凡25次地用了积极的修辞方法。它如何不新鲜呢?

陌生而新鲜就会产生吸引力。有了吸引力你就走近了或走进了诗人向我们展示的“这个房间”。这个房间,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像在语言艺术中令你感觉陌生又新鲜,相反只要你走到乡下去,就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熟识和破旧、朴实与亲切、欢乐且忧伤的居住。你就会想到一种与高楼大厦、宽敞豪华、现代摩登的强烈反差与对比。然而这不是城乡建筑的对比,实在是两种日子的对比,如同两种路的对比,一条羊肠小路与高速公路的对比,实际是行在不同路上的人的对比。你不要说诗里也没有这样的对比呀?是的!这是我想到的对比。如果我读了这首诗想不到这样最现实的对比,我如何说这首诗的重量呢?如何了解诗人沈河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与亲近呢?如何理解中国诗人的根和中国现代诗的根在哪里呢?这还需要回答吗?
谢谢沈河君为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房间》,让我流连半日;同时也有一点埋怨——忘了预备晚餐。外面开始下小雨,我的心却很敞亮。
2007-8-17下午于文化村
城子, 现代诗, 中国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城子诗文集(第五卷)《聊现代诗》第五辑